记者: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历程及建设成就,您认为当前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?
薛澜: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应急工作主要是分部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生产安全事故逐步进入高发期,安全生产工作得到高度重视。2003年,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,党和政府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,大力推进以“一案三制”(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、机制、法制)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全面部署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,强调坚持底线思维,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;坚持以防为主、防抗救相结合;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,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,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,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;确立了灾害风险管理理念、综合减灾理念和自然灾害防治理念;坚持以人为本、安全第一,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安全发展理念;坚持党政同责,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灾害应对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责任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。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。
从整体来看,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还存在一些短板:风险防范意识薄弱,面临巨灾应急准备能力亟待加强,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仍待优化,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,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仍待完善,权威应急专家(组)和应急科技决策支撑机制亟待加强,一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仍较薄弱,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不够完备,公众应急科普宣教工作亟待加强,部分应急物资日常储备和产能储备不足等。
记者:面对这些短板,应进一步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,您认为要重视解决哪些问题?
薛澜:一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解决“防”与“救”的问题。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综合应急管理部门,可以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上的集中统筹、资源整合等问题,形成救援合力,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损失。但不同的专业部门在不同领域应急工作上仍可以有所作为,对各类灾害事故都要有相应的力量实现灭早灭小,防止事态扩大。此外,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加强风险防范工作,化解或减缓各种风险及其危害,从而大大降低应急救援的压力和损失。这就要求在解决这类问题时,相关专业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主动承担风险防范工作,同时,也需要应急管理部门跨越政府部门界限,发挥好应急指挥机构的统筹协调、综合防范和应急准备的作用,通过综合风险监测预警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、开展灾后调查评估等措施,推动相关专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风险防范工作。
二是如何解决“上”与“下”的问题。当前,应急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更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,与“上下联动”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灾害事故的高效协同应对要求还不完全适应,在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此类问题更加突出。同时,地方应急管理能力投入与建设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,导致我国基础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。各级综合应急管理部门设立后,从地方应急部门实际情况看,不少基层站所相关人员和职能还没有整合,应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地方安监部门承担,应急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人员少质效低的问题。
三是如何解决“开”与“闭”的问题。首先,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摈弃闭门建设的思路,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开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开放。高效运行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,需要政府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,需要各层级政府的资源共享,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。但是,目前很多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数据壁垒,数据“部门墙”和“行业墙”比较严重,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,风险信息不全、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情况比较普遍。其次,各种应急资源和能力建设也存在着部门分割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,在专业化部门管理与属地化区域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。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moY6glAu6-ECmY4rHt2Aw
(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公众号记者张树军)